2006年2月22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九版:读图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好纸出在山水间
本报记者 慕容梦漪/文 王志浩/摄

  车子进入富阳市湖源乡,只见翠竹摇曳,溪流蜿蜒,风光无限。这里,保存着流传了1000多年的“富阳传统竹纸制作技术”。因“比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造纸技术的全工艺流程”,富阳传统竹纸制作技术今年1月被文化部列入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
  2月20日上午,一手推动富阳竹纸申遗工作的富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助理调研员柯士成陪同记者来到湖源乡新三行政村冠形塔自然村,探寻富阳传统竹纸制作工艺。
  冠形塔村藏在山中,人口仅两三百人。村里有好几家保留了传统竹纸制作工艺的家庭式作坊。
  50多岁的李法儿拥有村里规模最大的造纸作坊,他的作坊专做元书纸。“我们家世代做元书纸为生,起码有五代了。”李法儿伸出一只手,比划了一下。100多年来,李法儿家族所用的造纸方法并没有大的改变,传统造纸技术的全部工艺流程仍可以在他家作坊里看到。
  “入帘抄提是难度最高的一道工序,对抄纸工的技术是极大的考验。”李法儿说。作坊里,抄纸工正在抄纸槽旁作业,只见抄纸工人将抄纸架向水中一捞、一提,再将竹帘一拎、一揭,一张厚薄均匀的湿纸神奇般出现在记者眼前。李法儿说,抄纸时要如“荡帘打浪”,纸张好不好关键就看抄纸师傅抄得匀不匀。
  而焙弄烘焙是造纸的另一重要环节,半干的纸张将在这里烤干并基本成型。一进烘焙房,只觉得一股热气扑面而来,记者的镜头上立时蒙上一层水雾。烘焙房的构造十分奇特,中间是一堵高两米、厚一尺的烤纸墙,墙内中空,灌入热水,整个房间升腾着白雾般的水蒸气。烘焙工人分散立在墙的两侧。李师傅是个老工人了,技术非常纯熟,只见他左手捻了几张半干的竹纸,右手拿小刷子一刷,纸张就服帖地贴在了烤纸墙上。几分钟后,纸张就完全烤干成型了。李师傅说,不熟练的工人容易把纸弄破,并且掌握不好火候。
  据李法儿介绍,从砍竹子开始到一张薄如蝉翼的元书纸的产生,需要经历3个月时间,30道主要工序,大小工序总计72道。优质元书纸在选料、制作过程中还需要处处讲究:竹子需是当年厚肉的嫩竹,砍竹时间需选在农历节气小满时节,水要山上“头口水”(即源头未经任何污染的山泉水),拌料比例要精准,抄纸、烘焙手艺要纯熟……只有好竹、好水、好工人才能造出一流的元书纸。好的元书纸厚薄均匀,纸色浅黄,纸面有明显帘纹,略带竹香,书写时发墨色、宜笔锋,“卷舒虽久,墨终不渝”。
  富阳造纸历史悠久,约起源于东晋,此后,富阳以出产优质竹纸而名闻浙江,其中的名品元书纸,被称为竹纸中的“上上佳品”,主要用于印书、官府起草公文和国子监生练习书法。
  “目前富阳仅有湖源新一、新三两个村还有少数农户生产元书纸。”柯士成告诉记者,目前富阳元书纸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产品质量由于各方面条件制约已经大不如前,经营举步维艰。大部分掌握造纸技术的手工艺传人年事已高,传统造纸技艺后继乏人,濒临消亡。”
  目前,李法儿生产的元书纸主要销往日本、韩国,国内需求极少。李法儿还没有徒弟,“太苦了,技术要求又高,又没得多少钱赚,年轻人不愿意学!”李法儿痛惜地说,老祖宗的手艺别是要失传了。
  正是看到了传统竹纸制造技术濒临失传,富阳市政府积极开始了传统竹纸制造技术的保护工作,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如何切实挖掘、传承这一宝贵的传统技术,是我们正在思考的。”柯士成说。
  湖源乡副乡长包国滨表示,2006年他们的第一个计划是创立湖源的竹纸品牌,注册属于湖源人的商标,绝不让千年手艺失传。